游客服务中心作为游客与目的地联系的“第一印象区”,其设计不仅要满足基础的服务与管理功能,更要从外在形象上建立起独特的文化识别特征,并且通过合理的功能配置与软件服务,帮助景区与游客之间建立起和谐而紧密的沟通关系,传递有价值的文化和理念。
游客中心的设计,主要包括外观设计、规模容量和功能布局三个方面,要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,达到以塑造目的地吸引力为导向的艺术效果和特色服务效果。其设计创新角度,绿维文旅总结成四类:自然主义类游客服务中心、民族特色类游客服务中心、历史文化类游客服务中心、新乡土主义类游客服务中心。
特色化的游客服务中心需与所处环境有机结合,互为补充,能保持环境的完整特性,因地制宜地利用环境、创造环境,既为环境增色,又符合设计特点。游客中心建筑的设计要以自然环境要素为源泉,进行模仿、提炼与重组,形成一种“环境建筑”,把建筑的空间与形态融入、渗透于自然环境之中,而不与之冲突对立。做到积极造景、因势利导,尽量不动土方,不破石相,使建筑与自然有机匹配,和谐互依。
各民族地域有着不同特色的民族建筑风格,如福建土楼、西南边疆碉楼、新疆南部阿以旺、内蒙古毡包、傣族的竹楼、壮族的吊脚楼、哈尼族的蘑菇房、彝族的土掌房、瑶族的歇山顶茅屋等,无一不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瑰宝。民族特色类游客服务中心,在设计中应深度挖掘当地民族文化,将特色建筑与游客中心多元化功能相结合,使其既具有观赏性,又具有功能性。
项目组结合民俗文化,以景颇族、傣族、布朗族等当地民族的建筑特点为基础,运用生态建筑设计手法,当时设计了四套方案,其中方案一得到了甲方高度认可,如下图。
屋顶采用傣族建筑的典型三段式人字形屋帽外形;屋面采用十字坡屋檐,分段迭落,呈现优美起伏的曲线;立面以千年古茶树剪影为意向,作为大厅立面装饰,与景点千年万亩古茶园景点有机呼应;建筑构架则采用现代干栏式,运用简洁、通透的设计手法,将建筑和当地环境融为一体。
这类游客服务中心往往重视其历史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表达,基于历史文化年代的剖析,融合现代游客中心的商业流程与特点,准确的将游客中心场景搬运到历史文化建筑的时代场景中。
建筑包含了游客中心和办公楼两个功能区,靠近广场部分为游客接待中心,东侧为办公部分,两者既有分隔又紧密联系。在建筑风格上,考虑浓重历史文化氛围,设计团队运用了纹样、器物等春秋典型的符号,将其转化为外部装饰,同时用解构重组、象征等设计手法表现,具有强烈的文化艺术氛围。
新乡土主义不再是局限于建筑界的一种设计理念,已成为地方传统继承和创新过程的普遍思考。它所关注的乡土,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,更多的是人们的现代需求。建筑不是重点,乡愁不是重点,切切实实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,才是新乡土主义关心的重点。因此,新乡土主义下的游客服务中心是在现代浪潮中对过去的理性回望,是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对乡土情怀的理性回应。在设计中,不仅要注重当代设计与本土化材料相结合,当地文化的融入更要强调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和实用需求。
秀山县洪安边城旅游景区地处渝湘黔两省一市交界处,是土家族、苗族、汉族等多民族杂居地,拥有“一脚踏三省、三省共一城”的独特禀赋,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,是大文豪沈丛文笔下的“边城”原型地。绿维文旅项目组,整体以“城”的概念作为设计理念,将入口标识、游客服务中心、坡地景观综合于一体,整体打造出边城“城”的概念。
传统的坡屋面、木质的构造、仿土坯的外墙,游客中心立面呈现的是边城特有的三省融合的建筑特征。整体造型抓住秀山本地建筑风貌的典型特征,使立面丰富而不琐碎,挺拔而不失南方建筑之灵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