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然《中国国家地理》“选美中国”能将雅丹这种地貌单列一类,我认为天坑也可如此。天坑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、陡峭而圈闭的岩壁和深陷的井状或桶状轮廓的石灰岩地貌,被誉为“地表最壮观的喀斯特景观”。与丹霞地貌一样,天坑也是由中国人首创的地理术语,上世纪时我国各地对天坑的称谓不一,民间曾有“龙缸”、“石院”、“石围”等多种叫法,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研究所朱学稳于2001年发表论文《中国的喀斯特天坑及其科学与旅游价值》,首次将天坑从“大型漏斗”中分离出来,作为岩溶地貌学中的一个新成员,2005年国际喀斯特天坑科考组在重庆、广西一带大规模考察后,在召开桂林国际天坑讨论会,产生了关于天坑的上述定义,天坑这个术语在国际岩溶学术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,后来逐渐得到国内外公认,并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,这是继峰林和峰丛之后,第三个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术语。根据天坑的成因,天坑可以分为塌陷型天坑和侵蚀型天坑(亦称冲蚀型天坑),前者是由于下伏溶洞大厅洞顶崩塌或者天坑形成后的陡壁后退引起,后者是由地表水向碳酸盐岩出露区(点)集中流入,经由落水洞、竖井逐步溶蚀、侵蚀且崩塌发展而成。塌陷型天坑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主要类型,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,如小寨天坑、大石围天坑群、小岩湾天坑、龙缸天坑等,这些也是我国最早被关注并研究的天坑,当天坑这一概念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后,人们又陆续发现了更多的天坑。目前全世界已被确认的天坑达78个,其中2/3分布在中国,我国已发现的天坑多分布在四川、重庆、广西、贵州和云南,其中重庆奉节的小寨天坑深666米,坑口直径622米,坑底直径522米,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当的天坑。广西乐业的大石围天坑,垂直深度613米,南北走向宽420米,东西走向600米,垂直高度和容积仅次于小寨天坑,位居世界第二位,我曾于2021年3月游览过,感觉比较一般,既使从半壁的马蜂洞进去,也无惊艳之感。
2016年汉中天坑群的发现让陕西也成为了天坑大省,截至2017年底,全国发现的天坑群27个,天坑数量达到172个,其中超大型天坑(天坑直径大于500米或天坑容积大于50立方米)16个,最大的天坑群为广西乐业的大石围天坑群,在约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有29个天坑。
后来发现湖北的天坑不逊于上述各省,特别是鄂西南分布着各种类型、不同发育阶段的天坑,还有着目前全世界已知最新诞生的天坑。2021年6月,我在上午游完织金洞后马不停蹄,于中午12点时乘景交车前往新游客中心旁的织金大峡谷,网上说织金大峡谷距织金洞仅2公里,是典型的溶塌式峡谷,长约8公里,谷深300余米,最窄处不足百米,有天生桥、天坑、峰丛、岩溶、单面山、地表河、地下河等喀斯特景观,是积金洞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,主要由三甲、勾腰岩、油菜冲、河边、大槽口等多段峡谷构成,目前开发的是大、小槽口峡谷段,又称“一线三槽”,总长3公里,其中的“水上水、洞上洞、桥上桥、天外天”景观,被地质学家誉为“世界一流的喀斯特景观”。我本以为“天下峡谷何其多”,没想到在这个鲜为人知的景区,却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,坐景区电瓶车下到谷底的绮结河边,这里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,似乎与其他峡谷差不多,但在燕子洞出口处却别有天地,
眼前豁然开朗,前方出现一个巨大的天坑,这就是大槽口天坑,在地质上属塌陷型,坑口呈椭圆形,直径为905×370米,最大深度330米,容量1100立方米。乐业的大石围天坑虽然有名,但只能从上往下看,游人无法下到坑底,而大槽口天坑则是从下往上看,感觉完全不同,“入坑”的感觉强烈,而且坑口不大,无需广角就能全部收入镜头,看上去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天窗,再加上蓝天白云的加持,简直是鬼斧神工,美不胜收,我仰头狂拍,久久不
愿离去,虽然它不是最大、最深,但我认为这里应该是中国最美的天坑,更夺人眼球的是天坑北侧还有一座天生桥,形成天坑和天生桥相伴的地质奇观,这里河洞相连,坑桥互通,景观特别,我仿佛置身世外,眼界大开。织金共有5座巨型天生桥,这座名为天谷的天生桥拱高137米,跨度90米,桥厚70米,桥宽仅65米,是5座天生桥中最小的一座,却被誉为织金天生桥群中最具观赏性的天生桥。
天生桥是两端与地面相接、中间悬空的桥状石灰岩地貌,中国最著名的天生桥位于重庆的武隆,共有三座,大都宽厚,分别为天龙桥、青龙桥和黑龙桥,桥面宽度均在百米以上,其中黑龙桥面更是深达193米,说是桥其实更像是洞,但织金大峡谷这座天谷天生桥又窄又薄,看上去的确是一座桥,两侧蓝天尽入眼帘,令人叹为观止,
实际上天坑、天生桥都是溶洞的残余状态,原先这些地方均为大型洞穴,随着地壳隆升或地下河侵蚀的继续,岩洞顶端便成了“桥面”,岩洞部分也逐渐变成“桥洞”,一座天生桥就这样在沧桑岁月中诞生了。此景区于2014年开放,但宣传力度不够,多数人只知织金洞不知大峡谷中的天坑、天生桥,我原来也只计划游览织金洞,能看到此景也完全出于偶然,在织金洞老游客中心的石柱旁,有一堵很不引人注目的短墙,墙上有几幅织金大峡谷的图文介绍,对织金天坑群的介绍很详尽,称织金县天坑群发育,由7个天坑组成,在4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,每平方公里分布密度达0.17个,是世界天坑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。
这些介绍图文并茂,非常具体,我就是在看过后才临时增加了大峡谷行程,但由于此墙位于角落,如果稍不注意,可能就错过名不见经传的织金大峡谷,与此绝世的地质奇观失之交臂了。
钙华也是一种独特的石灰岩地貌,当富含碳酸钙的地下水流出蒸发或温度升高,其中的二氧化碳大量逸出,导致碳酸钙过饱和沉积而附着在固体表面上形成钙华,故被誉为自然绽开的花朵。钙华有四种沉积模式,即泉水、河流障、湖泊以及沼泽钙华,而最著名的国外钙华景观是土耳其的棉花堡,《中国国家地理》“选美中国”活动未对钙华地貌进行评选,其实我国的钙华景观也不少,仅河流障就有贵州小七孔的68级跌水、罗平的多依河等。
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,在青藏高原横断山东缘发现一条罕见的钙华景观带,北起四川西北的九寨沟,南至云南香格里拉县的白水台,跨越岷山、邛崃山、贡嘎山、哈巴雪山长达数百公里,形成众多的钙华滩流、钙华梯池、钙华瀑布,留下一串串令人心动名字:九寨沟、神仙池、牟尼沟、卡龙沟、玉龙西,其中最西面的是白水台,位于香格里拉县城东南的三坝乡白地村,距县城101公里,海拔2380米,纳西语称白水台为“释卜芝”,意为逐渐长大的花,当含碳酸氢钙的泉水慢慢下流时,碳酸盐逐渐沉淀,长年累月就形成台幔,好似层层梯田,故有“仙人遗田”的美称,白水台面积约3平方公里,它是我国最大的华泉台地。
位于这条景观带最东面的是九寨沟,这里的碳酸盐分布广泛,发育了大规模钙华沉积,钙华附着沉积形成了池湖堤垣,随着时间的推移,钙华层层堆高,沿冰川宽谷形成阶梯状的钙华湖群,水流的外溢下泻又形成高大的瀑布或层叠的跌水,加上湖中的苔藓及藻类湖泊变得五彩缤纷,造就了九寨沟多姿多彩的独特景观,在则查洼、日则、树正三条沟里,高寒钙华湖泊、瀑布、滩流成群密布。九寨沟向南100公里就是黄龙,由于九寨沟的超强人气和超高知名度,黄龙显得多少有点其次,经常被游客视为“稍带”的风景,其实黄龙有着九寨沟完全不同的景观,如果说九寨沟世界罕见,那么黄龙便是绝无仅有。黄龙钙华景观主要分布于黄龙沟,这是一条古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冰川U形谷,地表钙华沿沟分布连绵3600米,最大的钙化滩长1300米,彩池多达3400余个,是世界上最壮观的钙华彩池群,其中距入口4166米的终点最高处的五彩池,面积达21000平方米,共有近700个钙池,为黄龙沟内最大的钙华梯池,不仅是黄龙景区的代表和标志,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、海拔最高的钙华彩池群。
几万年来,黄龙沟四周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和地表水不断流淌下来,在松散的石灰岩下部形成浅层潜流,溶解了大量石灰岩的碳酸钙物质,在此出露地表,二氧化碳气体逸出,使溶解于水中的碳酸钙又结晶析出,淀积于植物的概茎、倒木或落地枯枝上,日积月累,形成了厚数十厘米、高10余厘米至2米不等的坚固的碳酸钙围堤,随着地势的高下和地形的起伏,结成的钙华呈阶梯状叠置,形成各种妙趣天成、形状绝妙的水池,大者亩余,小者仅一、二平方米,高低错落,层层相连。
我曾去过黄龙两次,2009年6月系重游,上午10点半从重庆起飞,1个小时后准时抵达高山环抱的九黄机场,下机后乘车直奔8公里外的川主寺镇,午餐后前往42公里外的黄龙,途中翻过此行最高处、海拔4007米的雪山粱时,远处海拔5588米的岷山主峰雪宝顶早已云遮雾障,不见真容。下午2点半抵达雪宝顶北侧的黄龙,大多数人选择坐缆车上下山,全团大约只有5人步行上山,我便是其中一员,上山途中发现盆景池、明镜池、玉翠池等均池中无水,空余土埂,实在是刹风景,与我当年初游时情况比退步不少。钙化景观虽美,但极其脆弱,外界的诸多条件,只要其中一项发生改变,钙华就要变色、老化,就要变松、变脆,最后坍塌、消失。黄龙的海拔介于3070米到3900米之间,我无需吸氧,一路攀登,过黄龙寺后便是大名鼎鼎的五彩池,这里仍保持着当年的风采,
无数块大小不等、形状各异的彩池宛如盛满了各色五彩颜料的水彩板,蓝绿、海蓝、浅蓝等等,异彩纷呈,艳丽奇绝,池中有两座小石塔,看上去不起眼,但从明代屹立至今已逾六百年。这酷似梯田的钙池不是人工,胜似人工,粗粗一看,五彩池可按基本色调分为上下两大部分,上半部分的池子碧水黄埂,下半部分却是蓝水白埂,尤其令人称奇叫绝的是,中间过渡的几个池则介于二者之间,非绿非蓝,真是天地神工,自然造化,人力也难为矣。湖水色彩的起因,主要源于湖水对太阳光的散射、反射和吸收。黄龙五彩池的水色呈现艳丽的蓝绿色,说明湖水中短波长的散射远大于长波长,这就是所谓的瑞利散射效应,这种效应在五彩池水中之所以尤为突出,主要是因沟内植被郁闭度高、水循环条件较畅通以及石灰华对悬移质的固定作用,
此从而使水中悬浮物、有机物、浮游生物极少,同时由于湖水透明度高,湖底的灰白色钙华、黄绿色藻类对透射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,也增加了湖水色彩的层次和变化。此外,五彩池处于地形起伏很大的深切峡谷中,不同地段同一时间、同一地段不同时间,太阳光的入射角及入射量、湖水表面对光的反射状况和湖水的透明度都有很大的变化,也使池水色彩的变幻多姿。我上次来时没有登上右侧半山观景台拍摄全景,留下重大遗憾,此次作为重点弥补,登上观景台后,发现这里拍照的人甚多,但观景台不止这一处,继续向前走有好几处,而且那里游人不多,于是我一阵猛拍,恶补个够。
《中国国家地理》“选美中国”没有对河流进行评选,这或许是一个疏漏,但河流一般较长,只能选择其中一段,我认为蛇曲状态最能体现河流的美。蛇曲是一种河流造就的地貌景观,环流是造成蛇曲的主要力量,使河流像蛇身一样蜿蜒曲折,在地理上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蛇曲或者河曲。蛇曲的形成需要两种自然条件,一是地形相对平坦,有落差但不大,如果地表不平,上下游落差很大,河流向下切割的力量大于向两侧侵蚀的力量,就会形成峡谷而不是蛇曲;二是地面的物质要软硬恰好、松散适度,太硬了河水切不下去,太软、太松散了,即使有了蛇曲,也无法保持长久,太硬了很难发生“凹岸冲刷,凸岸堆积”的情况。蛇曲地貌可分为两大类,一是自由蛇曲,也被称作迂回蛇曲,主要形成于宽广、开阔的地区,河流切割不深,河床较浅并且不受河谷的约束,能较自由地迂回摆动,这种蛇曲景观多出现在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上,我国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是蛇曲河流最多的地方,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和黄河的上游蛇曲景观也很丰富;
二是嵌入式蛇曲,虽然蛇曲一般形成于松散的沉积物组成的平原或宽谷中,很难发育在岩石中,但自由蛇曲形成后,如果地壳发生持续抬升,向下侵蚀的河水就会将抬起的基岩侵蚀切割,河流的流动已经被束缚在早先形成的蛇曲之中,因此河流就保留着原有的蛇曲形态,冲向凹岸的下降水流流速快、侵蚀力强,使得凹岸后退,越来越凹;冲向凹岸的水流折向河底后,沿凸岸一侧上升,上升的过程中水流速度变慢,携沙能力降低,泥沙不断在凸岸一侧下沉堆积,使得凸岸变得越来越凸,环流一直向下切下去,直到深深地切到地壳的岩石圈中,看上去好像“嵌进去”一样,便形成嵌入式蛇曲,我国的晋陕大峡谷中就有不少壮观的嵌入式蛇曲景观。
黄河在内蒙古完成一个大大的“几”字形后,突然由向东转为南下,成为山西、陕西两省的界河,并造就了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的晋陕大峡谷,其中石楼至永和段更是九曲十八弯,形成一连串蛇曲地貌,这是中国干流河道最罕见、最密集、规模最大的蛇曲群,中段部分依次分别是漩涡湾、延水湾、伏寺湾、乾坤湾和清水湾。我原来计划去其中的乾坤湾,但看过央视《航拍中国》后,决定改去乾坤湾北面不远的石楼湾,因为石楼湾比乾坤湾更圆、更大、更美。2020年9月,我由临汾一路北上,临汾至石楼每天仅有一班车,发车时间是下午1点半,全程177公里均无高速公路,经过4个半小时的奔波,终于在下午6点到达石楼县。
来过石楼湾的网友称,汽车站有车到石楼湾附近的前山乡或西山村,和司机说好中途下车,大概再走半个多小时可到黄河边,这样的走法不太方便,时间也难以把控,第二天我以150元的价格包了一辆的士,前往44公里外的辛关镇马家畔村,那里是石楼湾的最佳观景点,过去这里路状差交通不便,现在新建了一条全长3.8公里的旅游公路,在340国道转向北上处拐出,可以直达黄河边的景区门口,当地政府已建起道路、台阶、护墙、观景台等设施并进行了绿化,且不收取门票,从山上往下修筑有三层观景台,在第一层观景台上视野开阔,能收全景,再往下
角度渐好,而视野渐窄,下到第三层时前景无遮无挡,美景尽收眼底,如有时间、有体力也可以继续下行,一直走到黄河岸边,但由于场面宏大宽广,不管在哪个观景台,普通相机都取不到石楼湾全景,手机必须用广角或全景功能,才能拍全观景,不过这里有专业摄影师为游客拍照,需要另行付费。我沿石阶下行,一直走到巨石悬崖边的第三层观景台,在此向西眺望,只见滔滔黄河从右侧远处奔来,在眼前拐了一个几近360度的大弯,又从左侧拐向远方,中间环抱一个西窄东宽、尾部圆满、两面基本对称的近圆形半岛,据说面积达2800亩,最宽处为1700
米,而最窄处两边的黄河直线距离仅700米,但中间这个的大弯却长达8公里,而左右两侧陡峭的崖壁山峦则呈高大的弧形,与此黄河巨弯完美匹配,相得益彰,这是万里黄河上最大弧度的弯,故被誉为“天下黄河第一湾”,我不禁惊呼:此景大美,真正是中国少有、世界罕见,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啊!唯一遗憾的是由于观景台位置偏低,看不到半岛后被山丘遮挡住的半岛最狭窄处,但我仍认为晋陕大峡谷中的石楼湾应是中国最美蛇曲。
石楼湾不仅大气磅礴,而且在此曾金戈铁马,上演了不少历史大剧。据清朝顺治十五年版《石楼县志》记载,崇祯壬申年(公元1632年)秋八月廿五日,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由此渡河,攻占北京。1936年,毛泽东率领红军渡黄河东征,也是在此第一次踏上了山西的土地,当时正值严冬,千里冻封,万里雪飘,毛泽东在石楼县的留村写下了著名的词《沁园春 · 雪》。由于我下午还要赶到平遥,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,途中经过留村也无时间进去参观,返回时看到附近义牒镇开来的农客中巴车,但不知一天几班、回程几点。
每年阳春三月,中国大地百花次弟开放,盛况空前,我去过很多花海,如罗平、兴化和门源的油菜花,以及平坝樱花、个旧梨花等,但大多为人工所栽,自然形成的花海较少,《中国国家地理》“选美中国”没有对花海景观进行评选,我认为贵州毕节的百里杜鹃最美,那里也是我国少有的天然花海。
百里杜鹃景区地跨大方、黔西两县,总面积达125.8平方公里,是世界上唯一的杜鹃花国家森林公园,这里的杜鹃全是天然原生的木本树,高达二、三米,而且规模大、面积广,其杜鹃林带宽1—3公里,绵延50余公里,是全世界最长的原生杜鹃林带,所以景区名为“百里杜鹃”。这里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,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,环境比较温凉,适宜杜鹃生长,据说这里的地下有煤矿资源,所以杜鹃长得好,故有“煤郎伴花仙”之说,园内有马缨杜鹃、露珠杜鹃等41个品种,囊括了世界杜鹃花5个亚属的全部,被誉为“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”,最难得的一树不同花,一棵树上可开出7种不同颜色的花朵,这里还有树龄千年的杜鹃花王,盛开季节繁花万朵,独树成春,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大杜鹃花树。每年3、4月份毕节都要举办杜鹃花节,2021年的3月下旬我前往一游,从贵阳北站出发,动车40多分钟就到大方站,但在站外并未看到去景区的摆渡接驳车,事后得知接驳车需在3月28日杜鹃花节时才开通,于是我改坐网约车前往39公里处的普底景区西门游客中心,预定的民宿就在景区大门内上行200米的大荒村,后山就是景区,距离非常近,可以步行前往。这是一个统一规划建设的新村,房屋外形相似,大多作为民宿,住在景区是个明智的决定,不仅可由店家带入景区,而且住下后即可上山游览。百里杜鹃由大方县的普底景区和相邻的黔西县金坡景区组成,两个景区之间相距21公里,有摆渡车往来,票价40元,两个景区同用一张门票,但观光车只在各自景区内行驶,车票要分别购买,票价均为35元,两个景区内设有观景台和停留点,你只需按照观光车的行驶线路逐站下车游览即可。金坡海拔较低开花时间比普底早,根据毕节气象局官方预测,今年金坡的盛花期在20日后,普底的盛花期迟一周,为3月26日左右,但从现场看普底的杜鹃花已开得很旺了,据说杜鹃花开也有大小年,今年正好是大年,上山路上看到路边几树杜鹃,刚开始我还感到惊艳,走上前去拍个不停,但沿木栈道上行,整团整片的杜鹃花扑面而来,令人目不暇接,
最后来到普底景区中心地带的五彩路,这是一条位于坡顶的南北向直道,两侧好似铺满了杜鹃花地毯,向左手坡下延伸扩展,几个制高点都建有观景亭,有些已半淹在花海之中,临近傍晚,日落也很美,晚上大荒村还有篝火晚会,游客可以参与活动。
行前攻略得知,普底景区景点较为分散,必须借助观光车游览,精华部分是五彩路、云台岭、数花峰,第二天我们乘观光车上山,第一站就是昨天下午已到过的五彩路,其实这个地方原名“五叉路”,因为有5条路可以通过花区,后来人们发现盛花季节5条路上落英缤纷,非常美丽,就将“五叉路”改为“五彩路”了。
五彩路一带杜鹃花品种比较集中、齐全,红的有大红、深红、亮红、水红、肉红、粉红,白的有纯白、黄白、紫白、灰白、绿白,紫的有深紫、淡紫、红紫、深红紫、蔷薇色、玫瑰色,黄的有乳黄、鹅黄、浅黄、绿黄、棕黄等,鲜蔷薇色的是团花杜鹃,乳黄泛白的露珠杜鹃,淡红变紫的是迷人杜鹃,浅肉色的是皱皮杜鹃,玫瑰色的是锦绣杜鹃。下一站是数花峰,但普底景区的观光车是严重的“短斤少两”,既未开到云台岭、数花峰,更未去北面的醉九牛和奢香岭,人们只能步行前往,我大约走了半小时才到达山脚,然后开始登山,在遮天蔽日的杜鹃林中拾级而上,这里的游客没有五彩路一带多,只听到上方似乎有人声,最后我终于登上高3层的巨大观景楼。数花峰是普底景区的最高峰,也是观花的最佳景点,这里可以充分展现百里杜鹃的规模和气势,我向下俯看并极目四望,远近花景尽收眼底,除东面外四周几乎都是满山遍野的花海,场面壮观宏大,令人叹为观止,
数花峰的确名不虚传。经询问工作人员,正南面的小山包就是云台岭,我放弃不去了,原路步行下山,山脚下有个观光车上车点,可以坐车前往五彩路游客服务中心,再坐摆渡车前往金坡景区。金坡的东门游客中心比普底的西门游客中心大得多,还另建了个宽阔的大门,游客如潮水般汹涌而来。我坐观光车上山,两边杜鹃花夹道欢迎,车上的人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惊叹,在百花坪下车后,这里更是人山人海,杜鹃花也更多、更密,令人大有“金坡归来不看花”之感。
行前攻略得知,金坡的景点较为紧凑,杜鹃花也更美,其中索玛花桥、万花楼、百花坪是金坡必游的景点,据说这里距离景区大门口仅有400米,人多时可直接步行到达,还能省下观光车票和等车时间,而索玛花桥是百里杜鹃景区的代表景观和最佳拍摄点,堪称整个景区的精华。
我从百花坪半坡上彝族的索玛花神塑像附近开始,一直走到沟底的龙场驿旁,最后来到索玛花桥,对面便是万花楼,这里更是花团锦簇,七彩缤纷,游人蜂拥过桥,忙于拍照,维护秩序的保安嗓子都喊哑了,要求游客单向前行,快速通过,在桥上也不得停留。
在百花坪上车点有两条观光车路线,一是继续向前,途经锦鸡箐、画眉岭最后到达马缨林,另一条是在跑马坝拐回东门游客中心,我选择了后者,途中仍可看到不少花景,同车的几位大妈兴奋地引吭高歌。网上有人说,普底和金坡两个景区如均乘坐观光车游玩,不急不慢的速度大约需要3小时,喜欢拍照的话大约需要5小时,实际上可能不够,高峰时坐观光车需要排长队,但大家都给予百里杜鹃景区极高的评价,有的说“百里杜鹃一生必去一次”,还有人甚至说“游客不到百里杜鹃枉为人”。百里杜鹃景区真是得天独厚,花海之魁当之无愧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