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中照片均为“黑白的触动”作者所摄,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,严禁盗用!
厦门别称“鹭岛”,围岛一圈的海面是优雅白鹭的家园。可能正是岛城的缘故,让厦门比其他海滨城市多了些别致的魅力。今天的文章将带大家逛逛厦门,相信会让你领略到鹭岛的与众不同。
夜晚从鼓浪屿抵达厦门,住在岛东南的曾厝垵,这里原是个渔村,已有八百多年历史,如今因着周边厦门大学、胡里山炮台、环岛路、南普陀寺、植物园等旅游热景,商铺并起,食宿文创酒吧林立,成为了“中国最文艺渔村”,也是来厦游客重要的集散地。
游客多,就有不法分子趁机谋利,所以曾厝垵派出所在醒目位置贴有旅游警示,提醒游客提高警惕,不要被“野生”旅行社欺骗。这里先把告示贴出来,如果有想去厦门旅行的朋友,算是提前打个“预防针”。(上篇“鼓浪屿”一文中的插曲就是遭遇了不良旅行社)
告示是第二天一早看到的,回到前一天晚上,一下车,旅游岛城特有的滨海文艺气息扑面而来,海边马路上整齐排放着共享单车,盘曲如龙的天桥上有塔罗占卜的帅气小伙,隔路是曲径通幽的美食小巷,什么七星鱼丸、扁肉燕、佛跳墙、海蛎煎、芋子包、沙茶面、鼎边糊等闽南和台湾小吃应有尽有,街角的酒吧缤纷而温馨,路边的庙宇辉煌而华丽......
夜晚辉煌的庙宇给我印象很深,次早起来先去打了个卡。原来它叫“福海宫”,屋脊、门柱上的雕塑繁复华丽,颇有岭南雕饰风格。宫中供奉保生大帝,为福建历史悠久的民间信仰,民间称其为吴真人,据说生前为济世良医,医术高明,医德高尚,受其恩惠者无数,被尊为“神医”。除了闽南,台湾、广东潮汕、港澳及东南亚地区都尊保生大帝为医神。
曾厝垵南面的马路就是环岛路,是厦门市的环海风景旅游干道之一,全程43公里,依山傍海,凌海架桥,穿石钻洞,兼有交通和旅游两大功能。
环岛路自然清新,品位高雅,美观大方,沿路“东环望海”被评为厦门新二十名景之一。曾厝垵所在属于厦门大学到前埔的一段,此处海岸长约9公里,沙滩洁净,景观丰富,被称为“黄金海岸线”。
黄金海岸线上有座厦门书法广场,展示有我国历史上著名书法家及厦门当代书法家的作品。其设计主题是“书鹭岛胸怀,展大海豪情”,设计理念是“以天为纸,以海为墨”,这样的海边书法雕塑广场还真不多见。
下图雕塑为福建著名书法家罗丹先生,背后是他的书法作品。
下图为名为“汉字的肇始”的一组石刻,左侧石头上刻着《散氏盘铭》,散氏盘是西周晚期青铜器,其上铭文是两国划定疆界的契约文书,字体雍容恣肆,开草篆之端;中间石头上刻着甲骨干支表,古人用干支记时,从甲子至癸亥,十天为一循环,称为“旬”,每旬第二天定期占卜下一旬的吉凶,即“卜旬”,殷代各种占卜活动中卜旬最常见,因此卜旬的甲骨也最多;右侧石头上刻有人面鱼纹陶盆残片图案,原物是出土于西安半坡遗址的仰韶文化彩陶,距今7000-5000年,人面鱼纹的图案与图腾崇拜有关,是目前已知最早用绘画表现人面的作品。
广场上还有“米颠拜石”故事雕刻。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对奇石非常痴迷,据传他初入州廨,见奇石便呼为兄弟,行三拜九叩之礼,作为士大夫的雅文趣事被传为美谈。
胡里山炮台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产物,因其所处的重要位置,历史上被称作“八闽门户、天南锁钥”。炮台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(1894年),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,分为战坪区、兵营区和后山区,炮台结构为半地堡式、半城垣式,具有欧洲风格,又有我国明清的建筑神韵。
山上花丛繁茂,大炮威武,花丛中的大炮,这不是肖邦吗?花象征美好和绽放,大炮代表毁灭和力量,这不类似于“枪炮与玫瑰”吗?简简单单一处景,竟让人联想到古典和摇滚两大巨头,以及对比辩证的两种能量。
碉堡上带刺的红花也能给人以遐想:
极目而望,又见厦门双子塔,晴好的时候,这里还可以眺望金门岛。
胡里山炮台的镇台之宝是下面的克虏伯大炮,它是世界现存19世纪制造的最大、完整保留在炮台原址的后膛海岸炮,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,被誉为“世界炮王”。
在日寇侵略中国期间,炮王曾击沉日舰:1937年9月3日,3艘日舰突然驶到大担岛灯塔前袭厦,厦门要塞炮台开炮还击,克虏伯大炮拦腰集中敌“箬竹”型驱逐舰,致使该舰右舷大量进水,有下沉之势,其他二舰见此情形,仓皇远逃。
下面五尊大炮2008年发现于曾厝垵海滩,是1841年曾厝垵炮台在厦门抗英保卫战的历史遗存。
下图为威斯窝斯炮,又称“六角炮”,使用于1840年到1900年。这种炮的奇特之处在于炮管内径为六角形,设计的初衷类似枪械的膛线,目的是让炮弹顺着一定的轨道运行,保持稳定的弹道,但早期膛线加工技术还不到位,六角炮是和后期线膛炮的过渡炮。
园中还有演武厅和4D影院,再现了厦门抗英保卫战和抗日保卫战的情景,可以了解近代厦门岛峥嵘岁月。
炮台还有一片沙生植物区,栽种了仙人掌和多肉植物,是园内具有荒漠特色的绿化带,为炮台增添了一处四季常青的多彩风景。
下图为红夷火炮群。企业家周鸿祎因爱穿红衣、名字谐音“红衣”且性格爽直嘴巴快,人送外号“红衣大炮”,其实正经叫法是“红夷大炮”,“夷”指外国人,因红夷大炮是荷兰人1600年由澳门经广东传入,荷兰人发色为红色,故名,又因清朝皇帝忌讳胡、虏、夷、狄等字,也称“红衣大炮”。红衣大炮重心低,不易颠倒炸膛,炮身安装准星和照门,命中率较高,但炮体笨重,只能直击,不能转动。炮群中种植厦门市花三角梅,大红色的三角梅寓意炮火连天,为火炮群营造氛围,也为景区增色。
这里每天有红夷火炮清兵操演,反映了明清时期厦门港炮台的军事盛况,对历史和军事感兴趣的小伙伴去的时候可要查好时间,不要错过了。
从胡里山炮台出来回到环岛路,继前一晚的“长龙”天桥后,又遇上一座小而巧的“白蛇”天桥,又像即将发射升空的火箭,看来环岛路的建筑兼顾了实用和艺术。前行不远到达厦门大学,和之前去过的云南大学、武汉大学等一样,厦大也是中国最美大学之一,往年校园里最多的除了学生,还有游客,被当地人冠名“厦大人民公园”,可惜疫情原因厦大暂停开放,隔着门看了看游泳馆建筑,还是有设计的。
步行北上,看到青山碧水间的白塔绿寺,这就是南普陀了。
南普陀寺位于五老峰下,面临碧澄海港,始建于唐末,因其供奉观音菩萨,观音道场在浙江普陀山,故得名“南普陀寺”,是闽南佛教胜地之一。寺内藏有明万历年间血书《妙法莲华经》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名贵文物。
南普陀寺的主要建筑有中轴线上的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大悲殿、藏经阁等,两旁有钟鼓楼、禅堂、客堂、库房,另有闽南佛学院,佛教养正院,寺前有放生池,寺后近年新建太虚大师纪念塔,整寺气势宏伟,错落有序。
进入象征“三解脱门”的山门后,白色佛塔呈现眼前。此为万寿塔,东西两座耸立于放生池两侧,塔高十一层,通体洁白,蕴含生气。高耸的双塔俯览全寺,是南普陀寺的醒目标志。
寺院大殿中供奉有西方三圣像(阿弥陀佛、观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)和十八罗汉,朝拜的信众络绎不绝。
大悲殿供奉有四尊观音菩萨,面向四方,正中为双臂观音,其余三尊为四十八臂观音,掌中各雕一只手眼,持各种法器,姿态不一,各臻其妙。
寺后的五老峰上有众多摩崖石刻,其中的“大佛字”最为引人注目,此字为清光绪年间(1866年)赈慧和尚所书,高4米多,宽三米多,笔画饱满遒劲,舒畅旷达。
南普陀寺北侧不远是厦门园林植物园,不少城市都有植物园,大同小异,但有几座城市的植物园非同一般,不可错过,日后将去的中科院热带植物园(西双版纳)算一个,这座厦门园林植物园也算一个。
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始建于1960年,位居厦门岛东南隅的万石山中,占地4.93平方公里,是集植物物种保存、科研、科普、生态保护、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。园内从世界各地引进7000多种植物,有棕榈植物区、多肉植物区、裸子植物区、奇趣植物区、姜目植物区、雨林世界等十多个专类园区,还有“太平石笑”、“天界晓钟”、“万笏朝天”、“万石涵翠”等厦门名景和天界寺、太平岩寺等闽南名寺,植物景观、自然奇观和人文胜景相互交融,风光旖旎,沁人心脾,让人流连忘返。
万石湖南侧是南洋杉疏林草坪,草坪东南临山一侧种植了成片的诺福克南洋杉林,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南洋杉纯林。远远望去,高大的杉树身形婀娜,宛如窜天猴划出的弧线。此处还有一株大叶樟,是邓小平1984年视察厦门时栽种的。
草坪西侧是百花厅,中心为荷花池,池面上荷花、王莲、各色睡莲各展风姿,周围廊道可观赏大花老鸭嘴、扁担藤、莲雾、吊瓜树、无忧树、金花茶等百余种植物,虽是一座小小花园,却不乏古藤径石,苍苔繁密,咫尺空间有无限山水。尤其是湖中翩迁起舞的“花仙子”,体态丰腴,姿态妩媚,荡人心魄。
百花亭北侧是奇趣植物区,内有200种奇趣植物,如世界极濒危的老人棕,一生仅有两片叶子却能活2000多年的百岁兰,造型奇特的缀化苏铁,色彩独特的黑龙竹、黑草竹,肚大如球俗称“弥勒树”的白花异木棉,最毒的植物见血封喉,能捕食动物的植物猪笼草,听到音乐能跳舞的跳舞草,吃了能改变味觉的神秘果......大开眼界!
道旁的大王椰子高大威武,十分吸睛。大王椰子原产古巴,是古巴国树,挺拔雄伟,树姿优美,树干笔直,中部膨大。远望此处排列的大王椰子,如一排排整装待发的导弹,被游人戏称为“导弹基地”。
园中小山上有天界寺,又名“醉仙岩”,昔日每天凌晨敲钟108下,以“醒人尘梦”,寺旁有醴泉洞、长啸洞、旷怡台及明代抗倭将领诗壁。
天界寺所在的骆驼峰顶是厦门二十名景之“天界晓钟”所在,寺中撞钟时,钟声悠扬远播,余音回响山谷,山下可闻。登上山顶可远眺厦门市景,厦门被誉为“海上花园”,如果不是植物园,海上花园的魅力可能会逊色几分。
下山后来到多肉植物区,这里的植物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。
多肉植物区栽培各类仙人掌和多肉植物近3000余种,形态奇异,开花时色彩绮丽,姿态万千。多肉植物具有发达贮水组织,常以独特的景天酸代谢途径进行光合作用来固定二氧化碳。此处有室外展区和温室展区,室外有武伦柱、象腿树、瓶干树、猴面包树等,温室有罕见的龟纹木棉、鬼头、神仙玉、青紫葛等。
告别蓬松的多肉,又临幽深的长寿峡,峡谷窄仄仅容一人通过,似在揭示寿者古来稀,红色的“寿”字石刻飞龙舞凤,俊逸潇洒。
《桃花源记》中有“初极狭,才通人,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”的记载,刚穿过“才通人”的长寿峡,立刻迎来“豁然开朗”的小桃源,真不负其“桃源”之名,水心山骨,水石升华,潮音鱼洞,叠萃连云......
寺外有处奇石——太平笑石,由四块天然巨石相叠,成开口笑状,可谓点石成景。笑是可以传染的,哪怕是石头的笑,都让过往的游客会心一乐。
太平岩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(1573-1620年),初为道教宫观,祀玉皇大帝,称“太平观”。明末清初,郑成功据金、厦两岛抗清,尝以太平岩为闲暇时读书之所,如今此处有郑成功读书处遗址。郑成功东渡后,宫观被毁,清乾隆初年(1736-1745年),南普陀寺住持如渊和尚募资复建,改太平观为“太平岩”,并于偏殿保留奉祀玉皇大帝的“天坛”。
象鼻峰隐于蔷薇园一侧的山林中,如果不是从特定角度仔细寻望,不容易发现,形如一头藏匿山中的大象。
“万笏朝天”位于万石岩巅,是清雍正年间厦门海防同知李璋所题,将漫山岩石比为朝天笏板,形象地描绘了万石林立,高昂入云的景态。
作为一座海滨旅游城市,山水和历史之外,自然不缺活力和时尚,中山路步行街就是这样一条繁华热闹的不夜街。
植物园出来前往中山路步行街时已是下午时分,沿路的小店和涂鸦、彩屋和潮玩,彰显着活力和个性,散发着浪漫和时尚。
中山路步行街是厦门的老牌商业街,商品丰富,人气旺盛,是除了鼓浪屿之外人们对厦门的又一标志印象。它代表了老厦门的繁华,还富有时代韵律。这里保留着较完整的近代历史风貌街区,有小走马路、陈化成故居、中华第一圣堂等众多人文古迹,还有南洋骑楼、琳琅满目的闽台小吃和回响在小巷街坊间的古老南音,有的吃,有的看,有的听,不愧为“中国历史文化名街”。
以上景点都位于厦门岛,“鼓浪屿”一篇提到厦门市还包括周围大陆上的海沧半岛、集美半岛、翔安半岛等地,其中北部集美半岛上的集美学村也是来厦不可错过的名胜,接下来我们就去集美学村逛逛。
集美学村位于厦门岛北对岸的集美街道,这里背靠天马山,三面临海,是鹭岛的瑰丽门户,也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,他在这里创办了集美学校(后来集美大学),使集美有着“学村”、“侨乡”的美誉。
步入集美街道可以看多一池湖水,此为龙舟池,池周有学校的西式学楼和飞檐翘角的中式亭廊,不时能遇上老师带着学画的孩子,在画纸上素描对岸的建筑美景。
湖中一角还泊着几只龙舟,集美端午国际龙舟赛是从1955年延续至今的盛会。陈嘉庚先生办学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,积极倡导水上运动,1950年组织在浔江海滩围堰筑堤,开展舟船竞渡活动,1953年亲自督造龙舟,组织师生和村民进行划船训练,后举办龙舟赛,为上述比赛前身。
池畔的集美中学创办于1918年,历史悠久,学子遍五洲,声名播四海,被誉为“中国名校”,街道另有集美大学和集美小学,都是名声在外的好学校,不愧“学村”之称。集美中学东侧有一座南薰楼,落成于1959年,由陈嘉庚先生亲自主持兴建,高15层,是当时福建省最高的大楼。它融合了中西建筑特色和优点,是集美学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。
学村最值得一看的是嘉庚公园,公园是后人为纪念陈嘉庚先生而建,按照传统的园林布局,融纪念性、文化性和游乐性于一体,包括鳌园、博物馆、解放纪念碑等景点,亭台楼阁高低错落,景色怡人。
公园中最庄严的建筑当属陈嘉庚纪念馆,我们先进馆参观,了解一些伟人的事迹。
陈嘉庚(1874-1961)是杰出的华侨领袖、实业家、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,早年南渡新加坡经商,成为驰名海内外的第一代华人制造商,国难危亡之际主张“教育为立国之本,兴学乃国民天职”,致力于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(厦门大学也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),支持辛亥革命、领导南洋华侨支援祖国抗战,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政,他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。
馆中展出了陈嘉庚先生从商、办学、从政等每个阶段的人生经历,伴随着他做每件事的动机和思悟,他说过的一些话,至今给人以启迪,如:
经商时,“与同业竞争,要用优美之精神与诚恳之态度。”
办学时,“愿为公众服务,却为一生不移之宗旨。又念社会事业,当随时随力,积渐做去,如欲待富而后行,则无有可为之日。”
作为儿孙满堂、资财万贯的一家之主,陈嘉庚对子女和财产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,早在1918年,陈嘉庚即决定不将财产遗给儿孙,体现了他非凡的人生观和爱子观。
鳌园是嘉庚公园的另一处名胜,分为门廊、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先生陵墓三个部分。门廊两厢墙上镌刻着40幅古今历史人物的青石浮雕,千姿百态,形象生动。园中央矗立着集美解放纪念碑,碑高28.6米,台阶下层八级,上层三级,象征着八年抗战及三年解放战争,四周绕以青石雕栏,是整园最显眼的建筑。
公园不远处是陈嘉庚故居,建成于1918年6月,1919年6月至1922年3月,陈嘉庚在这里亲自擘划厦门大学的创建和集美学村的扩展。抗日期间,本楼被日寇炸毁,解放后,遵照先生指示,首先修复校舍,本楼直到1955年才进行修葺,1958年8月到1960年10月,陈嘉庚先生又住在这里。
集美街道还有不少建筑(如建业楼)等,都与陈嘉庚先生有关,就不一一介绍了。倒是有一座庙宇,与民国建筑风格不同,而和文首提到的福海宫有着相似的格局和同样华丽的屋脊,和广东看到的岭南建筑装饰如出一辙,大概岭南和闽南共有些源出一脉的文化吧。
厦门之旅到此为止,享受漂泊的我经过花园之岛和音乐之岛后,想到如果有一天渴望安定,白鹭琴音的厦鼓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