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商业新闻>宋风遗韵,去苏州北大门邂逅一场寻宋之旅

宋风遗韵,去苏州北大门邂逅一场寻宋之旅

2024-10-06 10:01:09

坐落于苏州相城区西北部的北桥街道,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,但作为江南地区的一处重要集镇,她的成型与繁荣,应当始于两宋时期。

春秋战国时期,孔子的学生、女婿公冶长在此传道授业,并带领百姓开掘冶长泾以治水患。

北宋都城确立后,京师及边地物资之供应以及国势之兴衰,均悬系于运河,南方的钱粮通过京杭大运河源源不断汇入京师,冶长泾也由此成为苏州城北的漕运要塞。

北桥日渐兴盛,带来了南北文明的交流,宗教也随之发展起来。

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,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,但凡国体兴盛时期,佛教也跟着繁荣。

于是,位于冶长泾北的觉林寺也迎来了一段高光时刻。

宋哲宗在位年间,觉林寺已经颓败,当时的观文殿大学士兼建康府知府尤辉,因为父亲住在北桥,出于省亲和父亲死后扫墓方便,出资修复了寺庙,并在寺庙左侧建造了一座家祠——尤大公祠。

宋徽宗大观四年,永安寺改名,赐寺额“觉林讲寺”,并赐主持妙禅“演说法真宗”匾额,悬于法堂。到南宋,高宗又赐额“金粟法界”。

有了皇家的加持,不但觉林寺的香火日渐兴盛,更是成为了周边寺庙僧众听经受教的重要场所,常年有千僧弘法、进餐的宏大场面。

宗教活动的兴荣,给北桥留下了一个传统文化遗产——宣卷。

宣卷,传承于唐代的“俗讲”和宋代的“谈经”。

唐朝的时候,僧人通过诵读佛经的方式向善男信女们讲述佛经内容和思想,因为最初的经文比较深奥,所以僧人们把经文配上音调和音节,以说唱结合的方式让佛教经文故事更加通俗易懂。

到了宋朝,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,佛教思想开始有儒化的情况,逐渐向世俗化转变。

民间艺人接手了这一传播方式,与佛家相互融合、相互促进,从单一的宗教性内容,转变成各种各样的世俗故事,并由以唱为主变为连说带唱并重,也有了伴奏、伴唱,表演宣卷的地点从寺庙转移到了更广阔的舞台。

而伴随着漕运的发达,一种为保障水运安全,适应在船上展开的武术——船拳,也在北桥发展起来。

苏州船拳,始于春秋吴越争霸,但船拳真正发展并对社会产生影响力,却是从宋代开始的,特别是在南宋时期,随着杭州南宋都城的建立,苏杭一带水运联系造就的必然。

北桥祖先受越国水军操练和东吴水军作战影响,为护村保家强身,历来有演习船拳的传统。

后经演化,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开口船拳。拳师在演练武术套路的同时,将历代英雄人物事迹编成拳歌,融合地方戏曲腔韵,边打边唱。

在漕运相对安全的北桥区域,开口船拳后来逐渐成为一项技艺表演,如每年觉林寺庙会,都会有船拳助兴。

自宋以来,富庶的北桥在历朝历代都是“跑码头”人汇集的地方。

南北文明的交相辉映,哺育了北桥人重信、重义的传统美德,能歌善舞的人文底蕴,也影响着北桥人一代代的乡风文明。

历史汤汤,宋韵袅袅,在新的时代,北桥人的基因里依旧流淌着祖先尔雅的血液,在盛世里开出一朵朵清幽的莲花。

标题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