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都江堰,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,如果当初没有秦国的李冰父子受命修筑这个水利工程,恐怕就不会造就成都平原日后的富庶。这一始建于公元前250年的水利工程,经历了两千余年的风风雨雨,仍然为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后人提供服务,不能不说是一个人类创造的奇迹。
中国人尊奉的哲学是“攻心”,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将“形而上”视为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,用操控人民思想意念的方式驭人、施政和治国,对于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,历来都是不够重视。然而,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,斗转星移,朝代更替,多少帝王、豪强都灰飞烟灭,没能留下多少痕迹。而“都江堰”这个朴实无华的水利工程,却一代代地被人们保留下来。
都江堰是岷江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,岷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相交的松潘山区,向南流经汶川到达都江堰,由此进入成都平原地区。岷江干流冲出都江堰山口之后,地势开阔流速骤减,沙石沿河淤积使河床抬高,每当春夏暴雨集中的季节里,经常发生洪水泛滥,时常威胁下游城镇的安全。
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在位时,任命李冰为蜀郡郡守,住所成都。为了治理恼人的洪水,李冰发现都江堰山口地形独特,江水在石罅中有许多分岔,如果将突入江中的玉垒山岩壁凿开一个缺口,可以将岷江水分流进入其它河道,不仅可以减轻洪水的压力,还可以利用这些河道向成都平原输水,将农田变为水田用来种植稻米,大幅提高粮食产量。
如今这个开凿出来的山口,被称作“宝瓶口”,成为一处重要古迹。要知道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,是根本没有炸药、火药、钢钎、铁锤这些东西的,李冰便以火烧石,使岩石爆裂,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,高40公尺,长80公尺的山口,颇不容易。
凿开了宝瓶口,将岷江一分为二,原有的主干河道为外江,如今称为“金马河”;新开凿的河道为内江,如今称为“走马河”。岷江分流后虽然能起到泄洪作用,但是内江的河道远高于外江,在枯水季节江水水位下降后,并不能实现向内江下游河网持续供水。于是李冰在江中岩石上修建一个隆起的堤坝,称为“鱼嘴”,将江水不对称分开,内江的取水口大于外江的取水口,这样在平时使岷江干流60%的流量导入内江,当江水进入狭窄的宝瓶口时,水位被抬高后进入下游河网,保证了持续供水。
都江堰的水利工程,极大地改善了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,大量农田被改造成水田,为成都平原日后成为“天府之国”奠定了基础。因此,李冰父子成为四川人民世世代代纪念的偶像,历代在都江堰建有祭奠他们的二王庙、伏龙观等名胜古迹。
都江堰古称灌县,八十年代末改名为都江堰市,是隶属于成都的一个县级市,位于成都西北大约50公里处,来往交通方便。都江堰景区所在的灌口镇,若论历史来说应该已经两千多年,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镇。
但是就中国来说,即使再古老的城镇也难以保持原来的风貌,经过大规模的改造建设,如今看到的古建筑基本都是新建的仿古建筑。
内江河道上的有座廊桥还算是原汁原味,“南桥”建于清代光绪年间,原本是一座大型木桥,桥长45米,宽10米,非常壮观。民国以后屡毁屡建,现存的桥梁是1979年改建的,桥墩和桥面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。
以南桥为起点,周边的仿古老街是旅游区,来往的游人很多,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景点。
都江堰的景区非常大,沿江两岸排开,是成都最热门的景点之一,成都每天都有青城山-都江堰的本地一日游旅行团,从所住的酒店提前订好后,第二天旅行社一早会上门来接。
伏龙观位于离堆的最高点,主殿背后是湍急的江水,地势险要。此观建于晋代,原为纪念一位道士,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时,曾降服江中的孽龙,锁在离堆下的伏龙潭中,北宋初期将此庙改祀李冰。
景区内靠近“鱼嘴”处有一座古桥,称为“安澜桥”,来往江岸与江心岛。此桥始建于宋代之前,本为一座竹藤索桥,以石为柱,以木板为桥面,如今改为钢筋水泥钢索桥。
城隍是中国人传统的神祗,为主管冥界的地方官,级别相当于人间的县令。明初开始,朱元璋下令各地整修战争损毁的城防,在新修建的城市里设城隍庙,共分为都、府、州、县四级,不得僭越。
财神庙外面的台阶上摆满了大金锭,吸引了很多游客。
秦昭王的曾孙嬴政实现了秦皇一统霸业,集天下之力为自己修建了壮丽的阿房宫和骊山墓,生与死都要享尽天下的荣耀,但他真的能够享受到后人的敬仰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