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市中心有一片古老的街巷,名曰“宽窄巷子”,据说曾经是满清旗人贵族的居民区,也许是老宅院的格局不错,在九十年代的大规模城市改造中被保留下来,经过一番修葺和装饰,成了一个漂亮的商业区。成都发展速度极快,城市面貌已经焕然一新,很难分辨出与其他大城市的区别,到处都是相似的高楼大厦,宽窄巷子这样原本司空见惯的传统街巷,反倒成了如今成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点缀。
宽窄巷子是一个很有味道的地方,虽然曾是清朝旗人聚居的地方,但建筑格局与北京的胡同相比,还是有明显的区别。
站在巷子口向内望过去,两边的建筑并不像北京的胡同那么整齐划一,显得错落有致。
庭院的门楼基本见不到北京四合院的高台阶,拒平民百姓于千里之外。在北京,宅院地基的高度象征着主人的官阶地位。
观察宽窄巷子里的宅院,在满清时代虽属于豪宅范畴,但给人感觉的是更加亲切,更加像是“住宅”而非“官府”。
宽窄巷子的修葺工作基本可以做到修旧如旧,不像北京的前门大栅栏、南京的夫子庙和天津的古文化街那样粗糙的仿古建筑。
北京的四合院有严格的对称结构,这里院落格局完全不同,没有千篇一律的整齐划一,基本上找不到完全重复的设计。或许这是经过了两百年变迁的结果,如今的格局已经是面目全非,再难看出原来的风貌而已。
成都自古本是一个休闲的地方,民宅设计更多地是追求生活上的方便和惬意,而不是高大上的气势。
宽窄巷子地区的建筑起源于康熙年间,平定准格尔叛乱之后,在成都派驻八旗军驻防,清朝时满汉实施分开居住,便在成都老城以西修筑“少城”供旗人居住,筑有围墙与外界分隔,汉人不得进入。随着清朝的衰落,旗人已经得不到朝廷提供的薪饷差俸,只得自谋生路,有满清大户人家开始变卖家产迁出,民国之后更将城墙拆毁,汉族达官贵人大量迁入。
宽巷子原名兴仁胡同,窄巷子原名太平胡同,内中还有一条平行的井巷子原名如意胡同,据说民国时期测量时,工作人员随手在地图依次标为“宽巷子”、“窄巷子”和“井巷子”(因胡同内有一口井),以后竟因此而得名。
解放后宽窄巷子的房屋被分配给国营单位的职工居住,文革后许多院落沦为大杂院,房屋破败人口拥挤。2005年开始启动改造,大量居民被迁出,2008年改造成步行商业区对外开放。
为了满足商业的目的,宽窄巷子修复时更改了一些原建筑的风貌。修复时加入的一些“艺术创作”,变得比较有趣,在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前提下,有时还真能收到“画龙点睛”的效果。
将住宅改做商店,完全不破坏原来的建筑格局是不可能的,文物保护和商业开发有时就是“鱼与熊掌”的关系,很难取舍。
如今,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已越来越少,原来司空见惯的东西,现在成了“文物”。原本的民间手艺,也将渐渐失传。
美国的星巴克已进入宽窄巷子安营扎寨了,与成都的茶楼展开正面的竞争。
对于有些人来说那是童年或青春的印记;对另一些人来说,那些也许只存在于书本之中,从未见过。
置身宽窄巷子,仿佛经历了时代的穿越,尽管你不过是回到了一个已经变了味道的大清朝或民国。
宽窄巷子就是现代成都的一张名片,栖身在一片高楼大厦的汪洋中,像是一座孤岛,但很令人感到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