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谁:和朋友
天数:1 天 时间:8 月 人均:500 元 和谁:和朋友
绕完北疆,我们依然打算乘火车返程。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:来时心中有念想,能压制住长途奔袭的无聊和疲倦。回去可就不一样了,50多个小时的日夜兼程,是容易把人压垮的。
于是,我们潇洒地挥了挥手,“嚓嚓”两刀,把回程一砍为三,顺道游览甘肃的敦煌和月牙泉,以及西安的骊山和兵马俑。
网上表示随到随买的应急票每日倒有一万两千张,只不过已经排到了后天而已。久离家乡的我们,实在有些等不起,就退而求其次,参观了博物馆,勉勉强强也算去过敦煌了。
“敦,大也;煌,盛也。”此地对开发广大西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,故名“敦煌”。
鸣沙山就在敦煌市郊区,坐公交车即可直达。中午酷热难当,如果去沙漠暴晒,估计会被人误以为咱是脑残一族,听闻这是一个晚上也开放的景区,我们选择傍晚前往。
进入鸣沙山景区,哟呵!满眼的金黄色细沙,纯得没有一丝杂质。不过,细看之下,发现沙粒有红、黄、绿、白、黑五种颜色,称之为“五色沙”。
千百年来,这些沙子被誉为金子一样灿黄,绸缎一样柔软,少女一样娴静,凤凰一样美丽。沙子一定会为此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。所以,每到刮风之时,沙山就隆隆欢唱,如千军万马热血疆场,“鸣沙”一词由此而得。
从严格意义上讲,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莅临纯粹的沙漠之地,内心难免会涌起一丝小小的涟漪,只知东瞧西望,早已忘却头顶的太阳,还在孜孜不倦地喷洒着热浪。
抬头仰望,阳光很不柔和地砍在身上,蓝天、白云、沙海、驼队、游客……构成了一幅庄重神秘的画卷。
您或许没听说过鸣沙山,但不可能不知道月牙泉。可以这么说,鸣沙山造就了月牙泉,月牙泉成就了鸣沙山。
在暴热、干燥、蒸发量极大的沙漠气候烘烤之下,居然明目张胆地活跃着一眼水汪汪的清泉,这实在是有些不讲天理。
据悉,月牙泉之所以至今没有干涸,靠的是党河地下水系源源不断的供给;月牙泉之所以至今没有掩没,凭的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,沙子再怎么努力,都刮不到水里。
千百年来,河西不少名城重镇、关隘哨卡、村庄农舍被埋没。狂风怒沙吞噬了千年风华、百年繁荣。尽管鸣沙山“沙声吼如雷,声振数十里”,月牙泉却依然“一池清水绿满涟”,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。月牙泉,自然而然成为鸣沙山中的一颗钻石,说它是“沙漠第一泉”,绝不为过。
弯弯的轮廓,如新月低垂。微风轻拂,芦苇沙沙细响。“美丽的月牙泉,它是天的镜子,沙漠的眼。”柔和悦耳的《月牙泉》,荡漾在每个游客的心田。泉水不为风吹、不为沙填,纤尘不染的奇妙景观,引得众人驻足赞叹。
鸣沙山说白了只是几堆巨大的沙丘而已,但攀登起来却有些费劲。虽然紧贴山坡匍匐了一排长长的木梯子,可底下的沙子特别温柔缠绵,老是抱住咱的脚板亲吻个不停。很多游客干脆脱离梯子,直接在沙丘上深一脚,更深一脚地跋涉。远远看,颇像企鹅学步。
终于登上峰顶。极目远眺,沙峦高低起伏,汹涌澎湃,如碧海染黄,天地豁然开朗。游客或坐或卧或走或跑,用自己喜欢的方式,与黄沙相拥相恋。
我深情地凝望着远方那一望无际的大漠,心中却想着当年的西汉王朝,是如何把可怕可恨可恼又可怜的匈奴,驱赶到这荒芜人烟的漠北之地。
暖阳依依西下,游人渐渐增加,很多看起来有点像美女的姐姐嫂嫂,依然罩着帽纱、披着头巾、戴着墨镜,把自己包装成了“木乃伊”。
从坡顶下探,才发现这沙丘又耸又高。我们壮着怂胆,试着往下跑了几步。哈哈,双脚摩擦力很大,根本不用担心刹不住车,更不用害怕自己会被摔得头破血流。大家秒变成顽皮的孩子,手提鞋子,光着脚趾,“哇哇哇哇”地一个劲儿往下冲。抬脚扬一把沙子,心中便多一分欢乐。
说到鸣沙山,就不得不提骆驼队。这里有千余峰骆驼“枕戈待旦”,从晨曦初显到夜幕降临,它们都是驼不停蹄。一峰骆驼一天可以驮送7名客人,但还是不能满足国庆黄金周每天近8000名游客的需求,骆驼只好不停地驮啊驮。曾有报道说,2012年国庆节期间,因为到鸣沙山旅游的人数实在是太多太多,活生生累死了好几头骆驼。
千余峰骆驼,排成修长的S型队伍,在沙漠中悠悠前行,在夕阳黄沙的映衬下,何等壮观,何等惹目。乍一见到,还以为自己一不小心穿越到了繁华的古丝绸之路上。不知古代的商人,为了抵抗风沙盗患,会不会相约几百几千人同行。
有人说,不骑骆驼,枉去鸣沙山。我却不敢苟同。盛夏酷暑,小心翼翼地趴在散发着浓浓气味的骆驼身上,缓缓地在沙漠中颠簸一个多小时,实在不是我这个急性子的人喜欢做的事情。
那一天,大家一直游玩到了九点太阳下山。老婆说,这是西北行十多天来最开心的一天。一不小心,大美新疆的风头,居然被这小小的鸣沙山给抢走了。
夜幕降临,我们去了当地的夜市。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儿枸杞扎堆,红蓝相间,堆积成山。用枸杞泡出来的水,散发着神秘诱人的光泽。在一家小餐馆,我点了一盘过油牛肉面。感觉跟奇台县相比,还是有一定的差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