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乱了太多人的出行计划
让我们每个人在路上的日子
之所以这次出行选择了平遥古城,是因为那个地方是我和舍友一起预定,但是三年都没有实现的愿望。
身为南方人的我跨越了2000多公里来到了山西,不知不觉已经在这里生活了5个年头了,不得不说山西这个地方真的好适合生活,所以阴差阳错毕业就留在了太原,从太原到平遥古城真的太方便了,乘坐动车仅仅需要40来分钟就可以到达了。
每次和朋友们坐在一起的时候说起平遥古城总是能让我们哭笑不得,就这个地方,我和舍友说了三年要来,却每次都会出现点意外,不是这个临时有事,就是那个突然要回家,好在毕业后的第一年我们还是一起来到了这座城。
说起古城,我觉得平遥古城更真实,不夹带着任何一点点虚假,虽然现在古城很多,但大都是模仿修建的,走在那里没有那种深厚的感觉。
而平遥古城更像是一位老者,默默地再向人们讲述着他的故事,2700多年的平遥古城经历了沧桑和风雨,见证了历史人文变迁,记载了无数人的回忆。
平遥古市楼楼高18米,古市楼高耸在古城中央,与城东清虚观、大成殿等高大建筑,遥相呼应,是平遥古城的象征。
古市楼位于平遥古城南街,这里也是全城的中心。因楼下有一口金井,故此楼又名“金井楼”,无论你从哪个方向都可以逛到古城中心这座楼牌
日升昌票号位于平遥古城中的“大清金融第一街”——西大街的繁华地段,始创于1823年,它是中国第一家票号,也可以说,这里是中国第一家银行,当时的经营网点几乎遍布整个中国。
大院在建筑上非常的讲究,采用的是前低后高的风格,据说这样家族内可以世世代代出英豪,虽然是一座古代的建筑,当时大院内的排水系统与采光都非常的好,也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,现在这座建筑对于平遥来讲,就是非常珍贵的存在,是平遥的宝贵的文化财产,也是晋中的宝贵财产,是晋中之光般的存在。
清风吹过黄土,土层慢慢剥离,露出了黄土之下的人家,露出了一片灰瓦,也露出了我们祖先的故事,露出了血脉的传奇,这便是《又见平遥》别具一格的创意——沙瓦剧场。
《又见平遥》讲述了一个关于血脉传承、生生不息的故事:清朝末期,平遥古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,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。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。七年过后,赵东家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死在途中,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。
每一个城市都刻画着专属印记,有些是精彩绝伦的民俗技艺,有些是闻名别致的建筑,而一直让人向往的,则是纷呈的美食。
午饭来到了古城南大街的一家洪武记的饭店,环境古色古香,店内座无空席,其乐融融
饭菜都是正宗的晋菜,不得不说北方人的份量真的太足了,味道一流。
地处平遥古城最繁华的南大街,但是客栈却非常安静,基本上位于古城的最中心,两层院落不大不小,院子中间还有个小戏台,出门不管东西南北去哪个景点都非常方便。
房间里面都是很有特色的,以前就是在电视里才看到过这种土炕房,但是看上去硬硬的,如果不是在这里住了一碗,我可能不会知道原来睡觉可以睡得这么安稳,虽然是古城里的民宿客栈,但是房间卫生真的一点都不比现代化酒店差,不禁感叹!
在清光绪年间,平遥城南堡里一位著名的厨师董宣,通过了解到前人制作美食的经验,自己创制出了色、香、味俱佳的碗托。至于碗托的来历它还有一个传说,那就是在光绪二十六年的时候,慈禧太后在从北京去往西安的路上时,经过平遥,品尝过董宣做的碗秃后,连连称赞,并且给与丰厚的奖赏,从此,碗托的名声大振,成为了平遥的特色小吃。
因为董大厨想让更多的人,吃到正宗的炒碗托,所以在古城里面开了一家董记炒碗托店。位于古城衙门街41号。说到碗托,不得不说平遥人真的很爱吃碗托,早餐有人吃,午餐晚餐也有人吃,很多人可能认为,这样的美食是上不了大场面的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在平遥,不管是结婚的时候还是过生日的时候,摆的宴席绝对少不了的那就是碗托。很多亲朋好友来到平遥时,也会介绍亲戚说这是我们平遥的特产。
你一定没有吃过这样的酸奶,店家用酸奶和当地的特色老陈醋结合起来,独创出自己的特色风味,真的细细品过之后你才会发现和一般的酸奶真的是有差别的。
还有精美的冰箱贴,也是结合平遥当地的特色元素,看得出来店家也是个有情怀的人。
看过了无数的古城,平遥却与众不同,任凭漫天黄土的黄土高原也掩盖不了它的绝代风华。就好比一个人的爱情,多数觉得初恋最美,因为那时最纯粹。平遥就是这样,它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,在这里,城墙、民居、衙署、寺庙、道观、钱庄、票锔,无一不是历经数百年的岁月走到今天,更为难得的是它们依旧都原模原样地保持着初时的风范,是最原汁原味的明清市井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