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商业新闻>珠海赵姓

珠海赵姓

2024-12-24 10:01:08

去珠海主要是看航展,但也有些空闲时间,便由在珠海的亲戚带领去看了些当地的景致,其中一个是珠海斗门镇。斗门镇是珠海的一条古街,古街上的街道、建筑主要建于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,略有古风。斗门镇南门村也是一处景点,村里的居民多姓赵。南门村旁有一组建筑,三座一字排开,分别为菉猗堂(赵氏祖祠)、崑山赵公祠、逸峰赵公祠。建筑为岭南风格,近些年修过,所以显得很亮丽。转了转,看了那些说明,惊为天人。原来这赵家,竟是宋王朝赵匡胤的族亲人,乃皇亲国戚也!

宋王朝开山皇帝赵匡胤,有胞弟二人,为赵匡义及赵匡美。乾德二年(964年),赵匡胤命人为赵家修玉牒(皇族谱牒),并为此写了一篇训词,即赵氏后人所称之《太祖皇帝玉牒大训》,又称“太祖遗训”。在“遗训”中,为今后宗族蕃衍,相互辨识,将胞兄弟三人所领族系分为三派:赵匡胤一系为“太祖派”;赵匡义一系为“太宗派”;赵匡美这一系,因他死后被追封为魏王,因而便被称为“魏王派”。赵家人建立了宋朝后,还搞了个皇帝承继密约,即传兄弟不传儿子。大概是由于皇室内斗吧,赵匡美一直被外放,以后更因为阴谋篡权谋反的理由,被驱赶到很多地方。南宋端平元年(1234年),赵匡美的第八代孙赵怿夫被发到广东香山县县令,带了很多族亲去,卒于任内。香山县设县时间不长,史载“绍兴二十二年九月丙午升广州香山镇为县”,即1152年。香山是今日珠海的前身,珠海是从香山县的香洲区发展而来。

赵怿夫的子孙便留在了广东;成为魏王派在广东的一支。明永乐年间,赵怿夫之子赵时磫因元军侵入,率族人避至大赤坎,为大赤坎的开村启基者。赵匡美第十一代孙赵光太于1403年(明成祖永乐元年)从大赤坎迁至大沥岐,成为南门赵氏族人的始祖。

南方诸省之移民,有很多是北方世族南迁来的。他们往往先开辟一个村庄,把一族人安顿下来,共同劳动、生活,这就是他们新生活的第一块根据地。而率领他们做这件事的族老,就被族人称为世祖。族人祖祖辈辈祭奠先人,一是祭奠家族的历来先人,二是祭奠带领他们建村安家,开辟一块新天地的祖先,尊为世祖。很显然,斗门赵家的第一块根据地是大坎赤,以后才又辟了大沥岐、南门村,但是一世祖是赵时磫还是赵光太,这个我一时也搞不清。所以建菉猗堂的赵隆,虽然南门村宗祠的看板上说他开创了南门村,但他的名号也仅为南门七世祖。他建菉猗堂所祭祀的曾祖父赵梅南,为四世祖。

四世祖赵梅南是赵家的一位杰出代表,号菉猗,尚气节,擅诗文,一生爱竹植竹写竹,一生决不出仕,即不出来当官。躬耕乡里,带领族人开创了斗门地区基业,深得人心。其后人为其建菉猗堂奉祀。就不单是奉祀他,也奉祀列祖列宗,所以菉猗堂也被称作赵家祖祠。

菉猗堂里有一幅赵家的祖传家训,上面写道:诚立信,勤俭本,礼致歉,学贤人,教族亲,和弟兄,睦乡邻,训子孙,勤耕读,重礼教慎交友,重法度,立本业,禁非为。古圣贤垂教立言,诳诳典籍。即我朝圣祖仁皇帝御制广训十六条,凡所以准人情而后风俗者至明且切矣。人苟能以心体力行,范围不过,则在宗族为循良子弟,即在乡党为端品正人。等等。从这个家训来看,赵家人还是很以皇家血缘为傲的。

宋端宗景炎元年,大宋已到了尾声,元朝蒙古大军灭了北宋,紧接着又去追打南宋小朝廷,将其一路逼迫,败退到广东香山,驻跸沙涌马南宝家。当时已居住在南门村的魏王后人赵若梓闻讯,不计旧怨,立即聚集了数百忠勇的族人,带着粮秣资财,“具舟迎驾以勤王”。小皇帝及辅佐小皇帝的丞相陆秀夫深为感动,嘱其归家入山隐居,以为保存皇家宗族一血脉。令若梓等授若桃为承直郎,封若榉为武翼大夫,敕赐若梓为忠孝义士,并赐了一块牌匾,上书“忠孝义士”四个大字。这块牌匾如今就挂在菉猗堂的房梁上。

这是个很感人的故事,一支被宋王朝皇族排斥的魏王后裔,流落到岭南这一片荒蛮之地,勤恳自奉。但当宋朝廷危难之时,这些赵家人摒弃历史的仇怨,扬起尽忠奉节的大旗,赶去勤王!这确实是忠义。

祥兴二年(1279年)正月,南宋小朝廷率20万军民被逼到了新会崖门的海湾里。此时来年日战斗、奔波,已是疲惫不堪,且粮、水补给已被元军切断。宋军那时还有盈1000艘船只,互相用绳索连接。元军统帅张弘范率元军已对宋军形成三面包围之势,虽然元军只有400余艘战船,但仍然发起了猛攻。元军大乱,抵抗不力,被元军冲入了船阵。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,先令家人跳海,自己也背着八岁的幼皇帝赵昺投海赴死。宋营的军民据说有十万人纷纷跟着跳海,一时海面上死尸浮盈,极其惨烈。

这就是历史有名的崖门海战。崖门一战,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宋王朝从此灰飞烟灭。元朝很快统一了全中国,赵家人失去了祖国,也失去了对皇室族裔的身份。但赵家人仍旧顽强地生存着,发展着,坚持着自己的文化和理念。

从赵家祠堂出来,我们又去参观接霞庄,接霞庄也是斗门的一处著名景点,距南门村一步之遥。这是赵家人发达后分离出来的一个村庄,建庄人为十世祖赵意乡的八传赵维茂与堂兄赵维定,建于清道光年间(1821——1850)。两人在外做茶叶生意赚了大钱,便想自立一座村庄。参观接霞庄,可见当年的用意是非常好的,不但盖了房子,还建了很多的池塘、花园、学校、菜地,一条护庄河围绕,绿木成荫。庄里住的全部是赵姓人,还在庄外修了护城河。即使今天去看,也仍能看出当年的花团锦簇,优雅休闲。我们在那里吃了一顿饭。

赵家是当地的一门望族,不但人口众多,在经济上也是为富一方。当地有很多这样的望族,如黄家、吴家、莫家、唐家、徐家。我们参观珠海博物馆,博物馆为这些大家各辟一室,介绍他们的来历、富贵、家风,个个家财万贯。他们还有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多为买办。这是因为英占香港,葡占澳门,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商机。洋人有经商的经验和资金,而他们熟悉当地,又是当地的名人,也有着很大的优势。他们把买办一业做得有声有色,把市场做到了闽、浙、苏、京、津,个人也发了财。1909年,在他们的鼓动下,经清政府批准,在临近澳门的沙滩环建起了60年免税的香洲商埠,建有1600家商铺,修筑20米宽的马路和两座码头,繁盛一时。这才是珠海历史上的第一个保税区。

据博物馆介绍,买办们“住祖宅,用洋货”,尽管事业多在外地,但他们更愿意在家乡置地盖房,建筑风格也多为岭南风格。唯家中摆放物品尽为洋式。家中的子女也聘请外籍家教,教授外文、地理数学、音乐等。子女稍大,便送到国外去留学。

1872年至1875年,清廷选派120名中国学童分四批赴美留学,其中39名来自香山。香山人容闳为此作出重大贡献。容闳1847年留学美国,耶鲁大学毕业后,在中美之间往返,促成了129名中国学童赴美留学一事,又曾为洋务运动鼓吹,促成江南制造局。

珠海过去是一片贫瘠荒蛮之地,农业、商业、手工业都不发达,但是沾了香港、澳门的光。斗门镇的崛起,也由于一些外国人在斗门居住、开商而促成。1925年4月15日,为纪念孙中山先生,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。中山县下辖渔民县。1953年渔民县定名为珠海县,1979年3月5日,珠海县改为珠海市,11月定为省辖市。 1980年8月26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批准在珠海设置经济特区。珠海就是这么来的。

说起来珠海作为一座城市的历史并不长,但是她借了改革开放的东风,发展迅速。能举办航展,又建了横琴,这就是大城市的范儿了

标题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