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广宁村,无论你是石景山的老人还是新人,也无论你是北京人还是北漂人,恐怕都会知道甚至是熟悉。因为从广宁村走出来的人早已遍及北京市各个区域。又因为石景山发电厂建在广宁村,随着人员的流动调转,石电人无论走到哪里,都不会忘记熟烂于心的名字---广宁村。
上个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走进广宁村的人不是去工作就是去上学。说到工作,大多是进入电厂。说到上学,则是广小和广中。对于广宁村村民来说,进来的多,出去的少,人们过着平静的日子~
然而,1968年,二十几位风华正茂的广宁人,准确的说还都是16、7岁的孩子,第一次走出广宁村,远离父母,奔赴距北京千里之外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。这其中就有老马家的女儿,66届初中毕业的马玉兰。老耿家的女儿,也是66届初中毕业的耿淑嫒。这两位广宁人虽然已于四十六年前的一场大火中永生,但她们的同学、师长及老街坊每每提及都会树起大拇指。
今天提笔写《广宁人的骄傲》是因为前阵子在“广宁群”里看到纪班大哥发的一个66届同学聚会视频,及纪班大哥的一段感言:“看到广中初三66届的同校学友聚会,使我又想起了永远留在北大荒的俩位初三学姐。一位是曾在西铁路住的马玉兰;另一位是曾在街里灰楼住的耿淑媛。她俩同另外十二名兵团战友,在1970年11月7日,东北虎林烧荒引发山火的补救过程中,奋不顾身,英勇为国捐躯。我是广中初一68届毕业生,小66届学友们两岁。为什么我不忘她俩的名字和在校时的音容笑貌,因为我们同是广宁人,又同校友,还是同相邻。而且她们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。在那次扑救大火中牺牲的14名知青中,有11名是北京知青;北京知青中,有4名是石景山人,其中2名是广宁人。”
群里百多名广宁人深深被那场大火中失去年青生命的勇敢而感动……原本以为他们都应该有烈士称号,但到网上查询到的信息却很令人失望,14名在大火中牺牲的知青,没有给予任何相应的名份。他们遗体被战友们安葬在当地一个小山上。但他们的勇敢行为已经深深驻留在战友们的心里,是战友们心中的英烈。马玉兰、耿淑嫒也毫无争议地成为广宁人的骄傲。事情虽然过去四十六年,但今天广宁人提及马玉兰、耿淑嫒依然会赞叹不已!
在马玉兰、耿淑嫒牺牲四十六周年之即,我们去追寻两位广宁英烈的闪光足迹,并要通过网络告知天下,让更多的广宁人,特别是广宁们知道,成为广宁人骄傲来自何处。
马玉兰出生在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家庭,父亲是石景山火车站的工人。马家有四个儿女,马玉兰行三下面还有个妹妹。据马家大哥讲,马玉兰从小就乖巧懂事,是个表里如一的好孩子。在家帮妈妈干家务,照顾妹妹。在学校是努力学习,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好学生。其实马家父母都是没有太多的文化最普通的人,但对子女的教育上却是朴实加严格。父母平日里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,他们用勤劳与善良影响着自己的儿女们。
1968年,北京成千上万的66、67、68届初高中学生,响应国家号召,到农村去,到边疆去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。
马玉兰是66届石景山中学毕业生,毫无选择地去了东北兵团。这是她长这么大第一次离开家,离开父母。当时马家并不富裕,简单的行囊里却装满了父母和家人对她的呵护。
1968年7月8日,马玉兰离开她生活了十八年广宁村西铁路的家,到了东北黑龙江虎林市三十五兵团工业二连,开始了她的兵团生活。
马玉兰是个要强的姑娘,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,行动上勤勤恳恳。让我们一起回放马玉兰两年多兵团生活片段。
对工作火一样的热情
来到连队后,马玉兰便向领导提出到最脏最累的猪舍去锻炼。为搞好二连战士们的伙食,她不怕苦,不怕累日夜操劳。猪病了,她也吃不好睡不着,经常半夜起来到猪舍照顾病猪。一次,一头小猪病了,她跑了十多里路去兽医站取药,并用自己的饭盆煮玉米面粥,掰开猪嘴一口一口地喂,直到小猪康复。
当时,兵团战士的每月工资二三十元,马玉兰对自己精打细算,从不乱花一分钱。但猪病了,她会很大方给猪买些“好吃的”。
1970年麦收时节,由于工作紧张,运输繁忙,白天车都要下地,没有时间拉粮食。马玉兰主动向连队领导提出加夜班,并与管理员一起,宁可自己少睡觉,也要保证麦收工作完成。
她担任连队出纳工作期间,在一次结账工作中,发现短款2角2分,查找核对加班到深夜,可还是没查找问题出在哪?怎么办?自己掏线补上算了?这个一念头一闪,她马上意识到,补上点钱是小事,可违财务制度是大事,财务工作不能有丝毫含糊。打起精神经续查找,最终找到了短款原因。此时,天边已出现鱼肚白。
坚持原则一视同仁
一次,连指导员想用连队费用买一块黑板,马玉兰认为这个费用应该出宣传费,不能从连队费用里出,果断拒绝。
还有一次,一位连领导在批准职工借公款时,马玉兰发现超出该领导的权限额度,她坚持原则没有多借。
对同志春天般的温暖。
在她兼职出纳期间,每到发工资的日子,她会主动把工资包好送到每一位同事手中。到卖粮时,她又挨家挨户上门开票,因此受到大家一致好评。
一次,马玉兰得知老职工皮恩江的脚出了工伤。因老皮的老伴很早去逝,马玉兰不顾自己重感冒,立即前往老皮家探望,帮着打水做饭。还抽时间给老皮的孩子拆洗棉衣。
在领导关怀教育下,马玉兰进步很快,两次被评为五好战士,并先后出席了团首次积代会和后勤站线讲用会。1970年9月30日,马玉兰光荣加入中国。由于马玉兰表现突出,后被调到连部担任文书。
耿淑嫒与马玉兰有好多相同之处,同样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,父亲是电厂工人。同样是66届初中毕业生。父母同样是没有太多文化的本份人,但在教育子女上是诚实和睦。同样为后人留下的是闪光足迹……不同的是耿淑嫒在家里排行老二,母亲是残疾人。正是这样一个普通还带有特殊的家境,让耿淑嫒从小就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比别人重。在父母面前是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,即要照顾好下面的弟妹,还要帮助身有残疾的妈妈干这干那,街坊邻里没有不夸她的。
在学校里耿淑嫒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,尊重老师,乐于帮助同学。一次,低年级的一个同学因病需要输血,当她得知这一消息,毫不犹豫的伸出自己的胳膊。还有一次,本校的一个学生不慎落入水中,耿淑嫒奋不顾身跳下去施救。
在1966年全国学生大串连期间,来自吉林某校学生串连到广宁村中学时,其中一名女生病了,耿淑嫒知道后,主动来照顾她,并让妈妈做了面条汤送过去。做碗面汤这在今天看来真不算什么,但在当时那个物质极度匮乏,家家口粮不够吃,定量副食凭本买的年代,能吃碗面汤真可说是件奢侈事,因为面汤被划归病号饭里。据耿淑嫒家人回忆,得到帮助的那位吉林学生后来与耿淑嫒亲如好姐妹,保持多年书信来往。
1968年7月8日,耿淑嫒与同是广宁中学的六名同学一起奔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,与马玉兰分配在同一个连队。
在二年多的兵团生活中,耿淑嫒对工作与马玉兰一样,有着火一般的热情。先后在食堂炊事员,酿酒,通讯班等岗位上工作。耿淑嫒不管在什么环境里,都能与同事搞好关系打成一片。在岗位上都是任劳任怨,不怕苦累,干一行、爱一行、学懂一行,多次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。
耿淑嫒特别懂事,为了能帮父母多分担些家庭经济困难,处处精打细算。从来兵团到牺牲的二年多时间里,没有回过一次家。
1970年11月7日,因35团一连烧荒而引起大火。对面就是当时的苏联。在那个年代,如果大火烧过国境线,将会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,也会带来在国际斗争和外交工作上的困难。火光就是命令,火场就是战场!捍卫国家的利益和尊严,是每个兵团战士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。拼死也不能让大火烧过乌苏里江。
此时,其他连队纷纷派出人员去支援救火。按照当时领导的意思,女战士都不要去!因为火场上的危险太大了。但是,作为刚刚入党的马玉兰坚定的跟男战士们一起冲向了火海……耿淑嫒也毫不犹豫的登上开往火海的汽车……
正当大家奋力扑救过程中,意外发生了,风突然转向,无情的大火将14条年青生命的时钟定格在那里。
战友们怀着悲痛,把牺牲的战友一个个的背出树林,撕心裂肺的一声声呼唤在山林中久久回荡……
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考验着两个家庭,考验着她们的亲人。耿淑嫒的父亲听到噩耗,瞬间发烧42度,因身体虚弱无法去千里之外黑龙江办理女儿的后事,只好由当时不到16岁的儿子替父接过电厂借给的棉大衣和棉帽子只身前往。
后来,耿淑嫒的弟弟继承了姐姐的遗志,应征入伍,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。
从马玉兰、耿淑嫒闪光的足迹中不难看出,英雄人物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,她们从小受到的是父母纯朴善良的熏陶,以及上学时的爱国主义、英雄主义教育。用最朴实的爱,去善待身边的人和事。用那个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崇高理想,谱写出最壮丽的青春之歌!成为最值得骄傲的广宁人!也是广宁人的骄傲!
特别感谢为寻找英烈足迹而奔波的广宁人:马玉兰大哥、耿淑嫒妹、宋纪班、綦建茹、张亚澳、康健、秦有富、候金良、高学凤等
2016年11月6日
作者:喻亚卿
授权发表 未经作者允许 请勿摘编转载
《石景山杂谈》商务合作QQ:3031659834
《石景山杂谈》投稿邮箱:shijingshanzatan@126.com
《石景山杂谈》官方微博:网页版:http://weibo.com/sjszatan
手机版:http://weibo.cn/sjszatan
有突发事件在微博上@石景山杂谈 就有可能上头条哦!感谢您的支持!
联系我们,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